主办单位:水产研发中心
淡水小龙虾“五月瘟”的一般表现为:虾活动减少、摄食减少、虾无力、上草、体内出现积液、头盖壳易剥离、肝胰腺颜色变白、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症状或现象。水产研发中心近几年通过对小龙虾养殖的跟踪,总结归纳,从两个方面找到原因:一个是养殖外环境(细菌性疾病(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等)、病毒性疾病(白斑综合征)、寄生虫疾病(纤毛虫等),其中常见的是纤毛虫、虾尾出现水泡,发现就要引起重视。)另一个是养殖小龙虾本身。
一、发病原因
(一)外环境
1.进入五月,气温明显上升,水浅温度高,水温一天中大多高于23℃。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快,密度大,水体富营养化,促进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中藻类夜晚停止光合作用,增氧停止,而浮游动物呼吸作用增强,夜晚耗氧增大,打破溶解氧平衡,引起夜晚明显缺氧现象。
2.水质底质恶化
进入五月份,随着小龙虾的快速生长,饲料投喂量的加大,底部残饵、粪便等有机质大量积累,容易败坏底质,底部容易滋生有害菌,有机质的发酵容易造成底部缺氧。并且随着养殖的推进,投饵量加大,稻梗稻茬也加剧腐烂,有些稻虾田水草管理不善出现黑根烂根等现象。这类稻虾田水质发黑,底泥发臭,底层耗氧物增加,底层氧债严重,会导致小龙虾长期处于缺氧或亚缺氧的状态。
3.水草
稻虾田栽种水草一般都比较早,并且稻虾田水位在5月份以前大致都在30-40cm。在这个时间段很多稻虾田的水草都已经出水,表面看上去是绿的,其实草根很多都已经发黄发黑,甚至腐烂,加剧底层耗氧。同时水草覆盖率大,表层水在白天出现氧盈,表层溶氧不能到达底部,形成底层缺氧。
4.致病菌的繁殖
该阶段的水温一般都在18-25℃,正好适宜病毒及细菌的滋生繁殖。在小龙虾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很容易感染发病。
5.养殖密度
现在小龙虾养殖,只有新开挖的稻虾田对养殖密度有所控制,对于虾稻田的养殖密度,无法做到准确的控制,稻虾田里的小虾苗每批的大小数量不一。既增加稻虾田负荷,又竞争生存空间,加之环境恶化,同样容易发病。
从外环境来看,小龙虾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长时间处于缺氧或亚缺氧,亦或是微中毒的状态下,造成食欲降低,免疫力减弱,体质下降,就会出现缺氧综合症样的发病或死亡。
(二)内环境(小龙虾本身)
1.小龙虾应激。甲壳类动物极容易出现一些应激。不管是因为大环境造成的应激(温度的骤降,强降水等),还是因为人为的操作不当(大进大排,脱壳期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等)都会造成小龙虾体质的下降,容易受病菌感染发病。
2.抗生素的内服使用。在小龙虾还没有发病的时候为了做预防而内服抗生素抗菌,这样会损害小龙虾肝脏和肠道有益菌,增加了小龙虾发病几率。
3.小龙虾脱壳的管理不善。小龙虾处于生长脱壳时期,此时是小龙虾体质和免疫力相对较弱的时期,同样容易受致病菌的感染发病。
综上所述,小龙虾发病并不一定是小龙虾自身的问题,养殖外环境和内环境要一起做好预防工作,“内外兼修”才是小龙虾养殖成功的关键。
二、防治措施
在水产养殖中预防远大于发病以后的治疗,在病原上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和控制其在稻虾田中的数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去实现:
1.定期改底:定期使用含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底净片)的氧化型底改产品,不但起到杀菌、增氧、提肥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分解底部的残饵粪便、死草烂根,减少细菌、病毒、寄生虫滋生的温床,从根本上减少病原大量爆发的几率。
2.定期抑菌:不建议在龙虾没有发病的情况下去使用化学消毒剂,而是通过添加有益微生态制剂去占位有害细菌的生长空间,从而减少致病菌在稻虾田中的含量。
3.及时处理病死虾:每一个发病死亡的龙虾身上都携带着大量的病原,健康龙虾又有吃死虾尸体的习性,会加快病原的传播,造成越来越多的龙虾感染。我们要及时捞出死虾,同时在发病期间,投饲量适当减少,以免因饵料不足导致龙虾蚕食病虾尸体。
4.定期换水:如果外源水质比较好,周围没有污染,没有发病的稻虾田,可以3-5天加一次新水。
5.内服保健:日常在投喂饲料时适当添加一些有益的菌种(乳酸菌)来增加小龙虾对于疾病抵抗力。
6.及时补钙:蜕壳高峰期4-5天就要补一次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