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阳河农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
夕阳红出彩在基层
浏览次数:1031      发布时间:2017-07-12

——华阳河农场场直社区“五老”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纪实

1.JPG

参加学雷锋活动

2.JPG

参加禁毒活动

 

华阳河农场是省农垦集团公司面积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其经济总量、经营利润在同行中也位居前列,“五老”志愿者服务队也享誉安徽农垦。

文化广场夕阳红

三年前,该场在抓经济发展这个硬实力的同时,更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近万平米的金海文化广场,增设了大屏幕、健身器材等设施,还有景观池塘和喷泉。

随着参加健身娱乐人员的增多,逐渐形成了5支舞蹈队和其他老中青幼参加的各项活动,多时人数超过500人。但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人员扎堆造成拥挤,人多车杂加宠物导致安全隐患,舞蹈队相互干扰“争地盘”,随意丢垃圾、摇树、摘花等……

种种不文明乱象轻者毁损公物,重则伤人伤风气。在职社区管理人员人数有限、精力有限。社区领导想到了“老”字号,由关工委工作站牵头,五老(老职工、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农技人员)倡议,大家积极参与,华阳河农场场直社区30人的“五老”志愿者服务队就这样成立了。他们最大的年龄82岁,最小的也有70岁,推举了队长、指导员,按照一个星期七天将服务队分成七个小组,第几组就星期几在广场值班,简便易行,自觉上岗。

社区领导对他们格外关注,给每位志愿者拍了一张佩戴红帽和袖章的大照片,公示在关工委工作站活动室,使每人感到身份不同,责任不同,让社会认可,自我认可。

“五老”志愿者服务队上岗后,做了大量的劝解工作:场地音响争吵打闹的有人管了,车进广场也有人安排了,宠物随地大小便也有人打扫了,摘花摇树、赤膊上阵……

不文明乱象越来越少,不但农场人都来广场加入操舞散步行列,就连附近地方的居民也来看操学舞凑热闹。三年来,有3支舞蹈队多次参加省、市、农垦系统广场舞比赛,还获得大奖。

金海广场成为华阳河农场和谐社会、美丽农场、幸福家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五老”志愿者服务队则是风景线上的红色亮点。

洪水面前见忠心有奉献

华阳河农场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前有长江,后有大湖,地势低洼,是水患多发地带。

2016年7月3日,由于连日大暴雨,江河湖水暴涨,导致二场湖堤溃破,洪水不但淹没了农田,还将居民的楼房淹成了座座“孤岛”,低处水深2米多,金海广场也水深近尺。人员进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成了燃眉之急!

如何减灾救灾?农场领导既要防范江堤,又要守护湖堤,虽日夜操劳,但分身乏术。“五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们一次次参加场里组织的座谈会,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为减轻压力,积极响应农场领导“分散突围”的号召,即老人带好子女外出投亲靠友,未走者要稳己助人;年已73岁的朱应启(队长)、72岁的刘洪堂(小组长)主动请缨,前往江堤防汛值守,坚守了一星期,浑身被虫咬蚊叮得红肿瘙痒也毫无怨言。

在灾后重建中,他们积极协助领导开展关爱济困助学活动,多措并举筹集资金13.8万元,资助受灾、困难家庭学生62人,还资助大米面粉食油等物资,得到各方的高度赞扬。

雷锋精神是标杆

“五老”学雷锋有几十年的经历,但贵在自觉、贵在行动。三年来,“五老”志愿者服务队以雷锋为榜样,多做好事实事。

在每个节日前,他们(每年有两次会同青年志愿者、小学少先队员)都挥舞铁锨扫把,把广场和社区干道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说。每次清扫垃圾实际上也是一次助人为乐的体现。

在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他们一次次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卫生防疫和禁毒、禁赌、禁烧等活动,为净化社会和空间不断践行。

今年春节,是灾后第一年,职工群众心存阴霾,春节前几天,由场关工委牵头,“五老”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加,由4位会写毛笔字的执笔,其他人协助在广场开展“赠春联送祝福”活动,前后共用红纸300多张,写了600多幅春联分送受灾群众,受到“我们忙过年,你们忙送‘联’”的点赞。

拾金不昧是雷锋精神的又一体现,今年6月6日,81岁的杨俊清老人(小组长)晨练时拾到一个皮包,里面有现金4545元、银行卡5张、工资卡一本,身份证医疗卡等,他毫不犹豫立即找到社区领导,及时核对钱物,查找失主,不出2个小时就物归原主,虚惊一场的失主不住赞叹和感谢!

“五老”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农场领导的多方关怀和支持。场长谢广和每年都给老年志愿者每人订阅一份《安徽日报》;场党委书记王洪经常深入老年人中间问寒问暖,叮嘱老人注意身体、注意安全;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勇更是每晚必到广场陪伴老人。这些都温暖着老人的心。

今年6月8-9日,省关工委主任张俊、省国资委关工委主任徐利华、省农垦关工委主任刘永火等人由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王良贵陪同,来华阳河农场调研关工委工作,现场观看了金海广场及“五老”志愿者服务队的具体活动。张俊作了“认识到位、重点突出、活动丰富、成效明显”的肯定。“五老”表示,为国家为农场下一代我们一定前进在路上。(吴礼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