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阳河农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
冬季鱼类养殖技术参考意见
浏览次数:57      发布时间:2024-11-18

冬季气温较低,养殖水环境变化复杂,水体浮游藻类生长不旺,鱼类摄食、活动等变弱,养殖从业者易放松警惕,导致水质恶化,引起水产动物发病甚至死亡。做好冬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通过适时捕捞、修整池塘、合理放养等措施为下一年水产养殖打下基础,是确保水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现研究提出冬季水产养殖技术参考意见,供各方参考使用。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1. 投喂管理:冬季养殖鱼类过早停料易导致越冬鱼(尤其是越冬鱼苗)营养流失较大,死亡率升高。因此不宜过早停料,应选用质量合格的优质饲料,在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中午少量投喂,以维持鱼体体质,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提高越冬期及开春养殖鱼类成活率。冬季鱼池水温在10℃以下时不宜再投喂,春季温度升高后应尽早投喂,提高越冬成活率。对于尚能摄食的鱼类,要合理投喂饲料,进一步增强体质,保证其安全越冬。
  2. 水质管理: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在5mg/L以上,pH在值7-8.5,透明度在40-50厘米。定期检查水体浮游藻类生物量,对于营养盐含量少、浮游藻类少、透明度较大的鱼池,可直接补充小球藻和硅藻,或适当培育浮游藻类。对于浮游藻类过多的鱼池,可采取消毒等措施,适当减少水体中浮游藻类含量。定期检测水体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发现数量较多时,可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防止越冬期间轮虫或剑水蚤大量滋生引发池水缺氧。
  3. 日常管理:勤检鱼病,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拉网时动作要精细,防止鱼类带病、带伤越冬。越冬前并池可进行拉网锻炼增强鱼类体质,宜在水温10℃左右进行。
  4. 苗种放养:根据养殖状况及市场行情预判,合理制定下一年度养殖计划,及时做好放苗前的池塘清淤、修整与消毒工作。要选择体表无损伤、活力强和经检测不携带特定病原的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要适时加水、肥水,保证苗种进池后有适口的饵料生物。冬季水温较低,苗种进池后不宜立即消毒,可泼洒维生素类兽药、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类兽药,增强鱼体体质。苗种进池后要适时肥水,保证水质良好。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一是防范冬季低温风险。对池塘进行适量补水,提高水位,避免鱼池水位过低引起水体缺氧和鱼类冻伤。预防冬季温度骤降或暴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对于冰封严重的水体,应及时做好破冰增氧,防止鱼类缺氧死亡。二是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采取应对措施。保持池塘水质肥度,使鱼体越冬期间有充足饵料生物。对水温较高、尚在投饲的池塘,可定期泼洒含氯石灰(水产用)等消毒剂改善水质环境。三是坚持每日巡塘。通过塘边巡视等观察鱼类活动状况,发现异常个体,应在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

(二)精准防治

冬季气温较低,病害相对较少,但仍需关注养殖鱼类的缺氧、冻伤以及气泡病、赤皮病、烂鳃病、竖鳞病、水霉病、锚头鳋病、小瓜虫病等疾病。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溶氧量是决定养殖鱼类越冬安全与否的主要限制因子。保证水体中适宜的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含量、保持鱼类放养量和水位适宜,可以预防冬季鱼池缺氧。一旦发生缺氧,可紧急增氧,方式包括:循环池水(但此措施易导致水温降低而冻伤鱼体),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投放增氧片剂等。预防鱼体冻伤应保持池塘水位在1.5米以上,尽量不采取循环池水增氧方式。预防气泡病应勤检水中浮游藻类含量,如果过多,宜采取部分水体消毒等措施,适当减少浮游藻类含量。

避免捕捞运输操作中的鱼体损伤、水温过低导致的鱼类冻伤以及气泡病造成的鱼体鳍条损坏,可以有效预防冬季赤皮病、水霉病等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时检测水质,查找分析病因,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近年冬季养殖经验表明,外泼大剂量消毒剂不仅对病害控制效果不佳,而且刺激性较强,有时甚至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因此建议控制好水质底质,同时使用提高免疫类制剂增强鱼体体质。如果鱼池结冰,可在冰雪消融后采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等药物消毒水体,尽早投喂饲料,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国标渔药抗生素拌饲投喂。

对于锚头鳋、小瓜虫等体外寄生虫感染,建议使用国标渔药消毒剂(商品说明推荐使用剂量的下限)全池泼洒,严重时可间隔1天重复泼洒1次。泼洒药物后注意预防池塘缺氧浮头。药物选择可依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