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阳河农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
“大粮仓”要做“大粮商”
浏览次数:499      发布时间:2016-09-19

用占全国4.5%的耕地面积,生产出超过7%的商品粮,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0多公斤;打造了国内覆盖面最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垦经济实现连续10年12%以上的增速,已有3大垦区集团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已经走在现代农业前列的农垦,下一步如何更上一层楼?怎么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更好发挥农垦“国家队”的作用?农垦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未来5—10年,打造我们自己的农垦国际大粮商,提升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话语权。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 

    农垦有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应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记者:近年来,农垦一直是“大粮仓”,是现代农业的排头兵,生产力水平很高,比如北大荒的大农业、南方垦区的高效农业。现在提出“大粮商”战略,为什么选择这个定位? 

    王守聪: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首先是增强国有经济对国内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和影响力的需要。当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而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大宗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加,非传统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逐渐显现,部分农产品价格时起时落。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合作经济的同时,应着力发挥农垦国有经济的引领作用,以增强国家对农业战略产业的掌控力。 

    此外,这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话语权。我国农产品进口所占比例逐渐加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十分广泛,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利用国际市场与资源的战略机制和载体。 

    打造大粮商,还是增强农垦国有经济战略功能的需要。农垦是农业国有经济的主要形式,近年来进入集团化改革攻坚期和产业升级“瓶颈”阶段。在高起点上要实现更大发展,农垦必须全面提升垦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力量。 

    记者:农垦做大粮商有哪些有利条件? 

    王守聪:农垦拥有大基地、大产业和大企业的独特优势,具备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别是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本与市场的全面联通,是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最优载体。 

    农垦拥有定位分明的功能区和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国农垦现有耕地面积9186万亩。据测算,如果将这些耕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良田,到2020年农垦土地年生产的商品粮可达到1000亿斤,可以满足35%左右的城市人口一年的口粮需要。 

    农垦多家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市场竞争优势突出,有些已经基本具备同世界最雄厚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和较量的实力。还有若干重点产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如乳业、种业、热作等相关产业。随着垦区间联合联盟联营的深入推进,农垦完全可以培植出世界级一流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此外,农垦市场竞争体系建设和能力拓展也为打造国际大粮商打下坚实基础。截至2013年底,农垦系统开展全程可追溯产品涵盖了主要农产品、农产加工品等。 

    加快推进垦区联合联盟联营,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记者:“大粮仓”到“大粮商”,实际上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发展理念的创新,主攻方向是什么? 

    王守聪:“大粮仓”到“大粮商”,是要立足农字,跳出农字,实现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者”向综合的“粮食掌控者”的转身。农垦企业要积极发挥优势,向打造全球化、宽领域、全产业链、产业高端、资本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进军。通过产业联结,将各垦区打造成一支巨型的农业“联合舰队”,加快推进垦区联合联盟联营,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垦国际大粮商是我们自己的大粮商,主要目标是适应我国粮食紧平衡的态势,实现合理调控和有效平衡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而不是去平衡世界的粮食市场,更不是倾销国内过剩的农产品。 

    我们还要逐步实现宽领域和全产业链的大布局。从田头到餐桌,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一条龙”,何其难也!但是农垦有条件涵盖主要棉油胶奶肉等其他主要农产品。农垦打造国际大粮商,就是要占据包括科技研发、物流营销、资本运作等全部产业高端。全球布局就是立足国内,着眼全球,不盲动,不被动,优化农产品进口,在更大的舞台上谋划资源、市场和生产力的配置。 

    记者:农垦为夯实打造国际大粮商的基础,需要继续着力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王守聪:大粮商对农垦人来说是个重大课题,我们当前首先要夯实生产能力。打造大粮商,并不是削弱“大粮仓”,而是提升“大粮仓”。我们下一步计划在全垦区推动“双亿工程”,即通过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增加1亿亩耕地、生产和经营1亿吨粮食。要着力加强农垦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稳固的国家粮食供给战略应急基地。 

    其次是完善供应体系。从资源和市场这两个基点出发,全面联结生产基地、加工中心和营销渠道的铁路、汽运、海运、空运网络体系,以及相应的仓储、码头、中转站等配套设施,确保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供应网络体系。 

  三是扩大资源整合。要加大“走出垦区”的推进力度,完善“政府+农场+农民”等垦地合作新模式,促进生产要素在农场农村间的双向流动,提升农垦农业全产业链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