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阳河农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
抗虫棉节本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浏览次数:1036      发布时间:2006-04-19

抗虫棉节本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1、精选良种,选择适宜茬口,连片种植

    抗虫棉宜集中连片种植,合理间作套种,以提高抗性效果。棉铃虫除为害棉花以外,也为害大豆、瓜类、蔬菜等作物,为了防止棉铃虫大龄幼虫转移为害和产生抗性,这些作物不宜与抗虫棉间作套种,因为棉铃虫在这些作物上取食为害后能向抗虫棉转移,抗虫棉对大龄幼虫的抗性相对较低,一旦少数残虫吞食抗虫棉组织而存活,有可能产生抗性群体。

选定了优良抗虫棉品种,还必须选用优质种子才能真正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保证良种带来的效益,生产上要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脱绒包衣种。

    2、在适宜播期内适当迟播,培育壮苗

    抗虫棉苗期生长偏弱,受早春不利气候影响导致苗病较重,适当迟播可避开苗期低温、阴雨等不利天气的影响。此外,抗虫棉对养分需求量较大,后期容易早衰,适当迟播可使养分供应相对集中,对防止后期早衰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抗虫棉适播期应比当地非抗虫棉品种推迟5-7天。

    抗虫棉棉种成本较高,因此育苗很关键,对棉苗素质要求特别高,生产上要做到苗全、苗匀、苗壮、苗齐, 使每株棉花均能充分发挥产量潜力。营养钵育苗掌握苗床期从播种到移栽一个月左右, 一般4月中下旬育苗。生产上应采用脱绒包衣良种,保证出苗率,每钵播1-2粒种子,间苗要求一次早定,这样可以减少用工, 也给棉苗及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壮苗。

    3、棉田覆盖,增温保墒,促进早发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抗虫棉品种大多前期晚发,因此一定要提倡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改土效应, 加速了棉花的生长发育进程,现蕾、开花、吐絮期提前,前中期叶面积增长快,根系活力增强,促进棉花早发,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因而伏前桃、伏桃显著增多,单铃重提高, 纤维品质改善,产量提高。除地膜覆盖外,还可以用农作物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不仅可以防水分蒸发和养份淋失,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和抑制杂草生长。前期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的棉田, 可在施花铃肥后用秸秆进行第二次覆盖。地膜覆盖时间一般持续40-50天, 早茬口在5月中下旬即可覆盖,到6月底7月初揭膜。抗虫棉地膜覆盖时间不宜过长,揭膜过晚会根系不能下扎,根系过浅就会使棉花生长后期吸收养分和水分不足,从而形成早衰。

    4、田间去杂,捉高群体抗性

    据研究,当抗虫棉田非抗虫株率超过10%时,其对棉铃虫的抗性将明显减弱。因此,田间去杂对提高抗虫棉的群体抗性至关重要。

    4.1从子叶期到现蕾期去杂的主要依据是棉苗的长势和叶型。苗期抗虫棉与常规棉比较,子叶偏小,叶色深绿,个体发育较小,长势弱,发育慢,叶片皱褶明显,缺刻深,叶边缘略向上卷,株型较为紧凑,而杂株生长健壮,叶片较大、平展,色浅绿。因此,在间苗、定苗时,应根据这些特点识别抗虫棉,将不符合抗虫棉农艺性状的杂苗和变异株去掉。

    4.2蕾铃期去杂的主要依据是棉株对棉铃虫的抗性强弱。抗虫棉个体抗虫性的强弱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得以充分表现,在不施药的情况下,抗虫棉株只见叶上或蕾上有被害小孔,很少见顶尖受害,而杂株一般表现为顶尖被害,叶子破损,叶色较浅,叶片偏大,蕾铃脱落多,因此,二代虫期过后应及时拔掉抗虫差、危害重的植株。

    4.3吐絮期去杂的主要依据是株型,此期株型性状表现明显。杂株高大松散,茎秆粗壮,叶片大而平展,中下部结铃少,多头现象明显。吐絮期去杂应在第一次收花之前进行,去杂后把杂株带出田外,或将杂株做好标记,单独收摘。         

    5、适宜密度,放宽行距,保留并及时改造叶枝

   常规转基因抗虫棉栽培密度掌握在每亩2500-3000株,杂交抗虫棉品种密度以每亩2000-2500株,适当放宽株行距,这样不但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充分发挥棉花个体优势和边际优势, 有利于高投入高产出,还极大地减少了棉田投入,减少了播种量,以及育苗、移栽、 田间管理等工作量,大大节约物化投入和劳动力,节约成本,提高植棉效益。在适宜密度、放宽行距的基础上适当保留并及时改造叶枝,具体做法如下:保留全部健壮叶枝,当80%以上棉株长2个健壮叶枝,第一个健壮叶枝上生长3-4个二级果枝时,将全部叶枝顶尖摘除。这样,一方面节省大量整枝、脱裤腿的用工,另一方面,还可增加前期叶面积, 使棉株较早地建立起高光效营养体,可改善棉花光合产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步加快, 早搭好丰产架子,并能有效地调节最佳结铃期,从而减轻前期烂铃和后期僵瓣花,提高皮棉品质。

    6、化学除草,少中耕、浅中耕、高培土

   试验证明:“少中耕、浅中耕、结合高培土”的栽培方法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又可提高地温,促壮苗早发, 可避免损伤棉花根系、果枝、蕾铃等,防倒伏,节约用工,提高植棉效益。 化学除草是一项重要的节本省工农艺措施,可以与“少中耕、浅中耕、 高培土”技术配合使用。

    7、早施重施肥料,增施磷钾肥,注重土壤培肥

    当前生产上种植的抗虫棉品种大多表现苗期生长缓慢、生长势较弱,但进入花铃期生殖生长来得早、生长势较强,而且成铃率较高、上桃快而集中,因此,若管理不当,易造成抗虫棉在生育后期出现早衰现象。抗虫棉对钾素特别敏感,需要较多的钾肥,若钾不足,则易早衰、脱落率增加,易发生红叶茎枯病,造成早衰,如果磷不足,则铃小、衣分低。

    抗虫棉对养分需求量较大,在施肥总量上,抗虫棉应比非抗虫棉品种增加20%左右,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5:0.6,其中氮肥总量的60%-70%作为基肥和蕾肥,30%-40%作花铃肥,同时应增施磷肥和钾肥,磷钾肥以前期施用为好。抗虫棉在生育期进程需水、需肥高峰期比常规棉早7-10天,若水肥供给偏晚,就会影响前期结铃,造成棉花产量受损,因此,在施肥时间上,应在足施基肥的基础上早施花铃肥,做到见花施用,生育后期应根据长势长相适施盖顶肥和叶面补喷尿素液或磷酸二氢钾液,以求后期生长稳健防早衰。

    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抗虫棉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证, 要注重培肥土壤,其主要途径有:增施农家肥、种植绿肥、棉田秸秆覆盖等。   

    8、前促后保,全程化调

    由于抗虫棉有前期营养生长缓慢、生殖生长来得早、成铃率较高等特点,因此在生产管理上应以促为主,轻控为辅,搭好丰产架子,保持后期稳健。另外,由于抗虫棉植株合成毒蛋白的活性与其生长活性呈正相关,前期生长强盛,后期生长稳健有利于提高抗虫棉生育后期的抗虫性。

    9、综合防治病虫害

    9.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好的抗性,但随着棉花发育进程的推进,其抗虫性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即抗虫棉抗虫性前期较强后期较弱,因此,转基因抗虫棉在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期,特别是对早衰田块和低产田块,仍需加强预测预报,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这既可以控制残存棉铃虫的田间危害,又可以压低棉铃虫三、四代Bt抗性种群的数量,残存的棉铃虫抗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得敏感性种群与抗性个体交配产生抗性后代的几率大大降低,一般当百株三龄以下活幼虫达到10头左右时,需及时进行防治。

    9.2抗虫棉田棉铃虫落卵量与常规棉田大致相同,而幼虫成活率差异悬殊。故抗虫棉不宜用落卵量为虫情测报指标,应以田间残虫率、蕾铃与顶尖受害情况作为测报对象。

    9.3 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较好,但对刺吸式害虫,如对棉蚜、棉红蜘蛛、蓟马、盲蝽象、斜纹夜蛾等棉田害虫没有抗性,这些害虫在抗虫棉田发生量比常规棉田明显偏重,因此,应加强对棉蚜、红蜘蛛等害虫的防治。

    9.4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认为,在持续高压选择下,棉铃虫对Bt毒素的抗性上升较快,一般单价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连续使用年限最多为7-8年,其原因是棉铃虫的抗性增强而导致该品种抗虫性的降低。在转Bt基因抗虫棉上使用Bt生物制剂,不仅对残存的棉铃虫毒杀作用小,而且更加快了棉铃虫对Bt抗性的发展,因此,在转Bt基因抗虫棉的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Bt生物制剂,以利于转Bt基因抗虫棉能长期有效使用。

    10、合理运筹,简化操作,节本省工

    抗虫棉栽培中可以通过合理运筹来简化操作, 提高操作措施质量来获得节本省工。合理运筹、简化操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植棉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统一供种、统一田间基础设施、 统一技术服务和物资服务、统一防治病虫害,从整体上节本省工、提高效益。 另一方面,积极简化或组合一切可以简化的植棉管理工序,如:打药、 喷肥、化调相结合,揭膜、施肥、培土、除草、秸秆覆盖相结合等。试验证明,各种操作通过组合实施,可省工节本10%左右。